鉴赏
释教祈求众生都能完成无上正觉,僧徒不但自身避恶从善,而且劝人弃恶就善。一些僧人还写有劝戒诗。这种诗因为旨在劝戒,所以语言一般比较通俗浅显,且常借某种事物以为缘起,极尽殷殷劝戒之意。定渚写的《咏鹦鹉》就是这样的诗。
此诗有两层意思:一是警告人不要人云亦云,“随人语”,搬弄是非,而应该明白并相信,“人心有是非”,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这是站在世俗立场对世人的劝戒。另一层是站在释教的立场,佛门的角度,要僧徒、佛众跳出世人的是非圈,把定自性,捐弃世俗的语言,不让它沾污自性的清净。为了说清这个道理并让人接受,作者选取鹦鹉这一富有特征的形象加以描摹、刻划、渲染,使道理蕴含在形象之中,为人所自然领悟。
此诗的前两句是对鹦鹉形象的描摹。鹦鹉罩在美丽的饰金的笼里,有着一身漂亮的羽衣和仪容,容易引起人的好感。它还有喉舌,可把各种事情说得天花乱坠,叫人非听非信不可。“羽仪”也好,“喉舌”也罢,全都是它迷人的手段。针对这情况,后两句提出劝戒,强调随人语的祸害。话是对鹦鹉说的,实际上是在对人说的。
此诗用的是托物寓意的方法,既形象生动,易为人所理解,又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咏鹦鹉的诗,描绘了鹦鹉的特质和诗人的感悟。
首句“罩向金笼好羽仪”,诗人把鹦鹉放在精美的笼子里,欣赏它美丽的羽毛。鹦鹉的羽毛色彩鲜艳,非常美丽,这是鹦鹉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次句“分明喉舌似君稀”,诗人赞美鹦鹉的说话能力。鹦鹉能模仿人的语言,这种能力在古代被认为是非常神奇的。诗人用“分明”一词来形容鹦鹉的口齿清晰,表达流畅,暗示了鹦鹉的聪明才智。
第三句“不须一向随人语”,诗人指出鹦鹉不必一直模仿人的语言。鹦鹉虽然是模仿人类语言的能手,但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它们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人类语言的模仿者,而是有着自己独立思考和情感的生物。
最后一句“须信人心有是非”,诗人借鹦鹉之事,表达了人心的复杂。虽然鹦鹉可以模仿人的语言,但人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是无法被完全模仿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能够分辨是非、善恶。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鹦鹉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物的独特观察和感悟。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让人们更好地理解鹦鹉的特质和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