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天净沙》像一幅用文字勾勒的水墨画,通过五个简洁的镜头展现深秋山居的静谧之美。
前两句用"青苔古木"和"苍云秋水"两组意象,一近一远地构建出画面:爬满青苔的老树沙沙作响,远处秋水和云影连成一片苍茫。这里用声音(萧萧)和距离感(迢迢)让静态的景物活了起来。
第三句突然拉近镜头,聚焦到"红叶山斋"这个视觉中心点。用"小小"形容房屋,既写实又暗含隐居的意味——在辽阔自然中,人的居所显得格外谦卑。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用设问引出惊喜:正当觉得这里人迹罕至时,忽然出现"控梅人"(可能是骑着驴或马的访友雅士)走过溪桥的身影。这个动态人物让整幅画突然有了生气,也暗示着山中并非完全与世隔绝。
全诗妙在: 1. 色彩搭配:青苔的暗绿、红叶的艳红、云水的苍青,像调色盘般和谐 2. 大小对比:巨大古木与小小山斋,辽阔山水与独行旅人 3. 留白艺术:不写明人物是谁、去往何处,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在寂静中藏着生命的痕迹,让人感受到隐逸生活的孤独与温暖并存的独特魅力。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