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偈颂用简单生动的比喻,讲了一个深刻的修行道理:
1. 觉性如海 开篇说人的觉悟本性像大海一样广阔,能包容万物("圆无不融")。这是说人本自具足的佛性无所不包,但普通人往往察觉不到。
2. 认知的局限 "闻时富贵,见后贫穷"用对比手法揭示:听别人说佛法时觉得富足,但自己真正参悟时反而感到匮乏。就像我们常觉得"道理都懂",实践时才发现知之甚少。
3. 突破的关键 "穷则变,变则通"直接引用《易经》,指出困境中要主动求变。这里把修行比作爬山:走到绝路时(穷),换个方法(变),就能打开新境界(通)。
4. 修行的活力 最后用两个神比喻:草鞋突然像猛虎般威猛,拄杖化作游龙般灵活。这是在说,看似普通的修行工具(比喻日常修行),一旦悟透就能产生强大力量。就像扫地僧手中的扫帚,用好了也是神器。
全诗精髓在于:修行不是死守教条,而要像水一样灵活应变。当我们放下固执,最平凡的事物(草鞋、木杖)都能成为开悟的契机。这种"活学活用"的智慧,对现代人面对生活困境同样有启发。
释子益
释子益(?~一二六七),号剑关,剑州(今四川剑阁)人。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初住隆兴府兴化寺。移住隆兴府云岩寿宁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入住福州西禅怡山长庆寺。三年卒。为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禅师法嗣。有《剑关子益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林希逸所撰序。释子益诗,以辑自《语录》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