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章存诚十三马图

韩干画马天下闻,笔力远到曹将军。
忽从座右见神骏,落日萧萧愁暮云。
雄姿利气閒且逸,雾鬣风鬉十三匹。
神龙变化未可知,天驷光芒有时失。
去年刷马喧都鄙,纷纷杀马输马耳。
骐骥遥依沙漠寒,驽骀尽向风尘死(一作江南死)。
江南近来一匹无,君家乃得存此图。
便当持献穆天子,上下八骏同驰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十三匹骏马的画作,并借马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是夸赞画技高超。诗人说韩干画马天下闻名,水平超过了古代画马名家曹霸。当他在朋友章存诚家看到这幅画时,立刻被画中神采飞扬的骏马震撼——落日余晖下,十三匹骏马鬃毛飞扬,既有雄健气势又带着闲适优雅,仿佛随时会从画中腾空而起。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笔锋一转,借马匹的命运反映社会现实。诗人提到去年朝廷征调马匹的混乱场面:好马被送到遥远的边塞受苦,劣马却在运输途中大量死亡。这里用"骐骥"(好马)和"驽骀"(劣马)的对比,暗指人才得不到重用、庸碌之辈反受优待的社会现象。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回到画作本身。诗人感叹江南地区如今连一匹好马都难寻,而这幅画却保存了骏马的神韵。他建议朋友把这幅画献给皇帝,让画中的骏马与传说中的周穆王"八骏"一起驰骋,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画中之马与现实之马对照:画里的马神采奕奕充满生命力,而现实中的马却饱受摧残。这种对比既赞美了画作传神,又暗讽了当时的人才政策,展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幻想把画献给天子的结尾,更给全诗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