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大诗人宋之问的旧山庄别墅,孤零地坐落在河南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的山腰。
宋公:指宋之问,初唐诗人,曾任考功员外郎。字延清,虢州弘农人。首阳山在河南府,虢与河南为邻,故宋有别墅在焉。池馆:指山庄别墅。首阳:山名。阿:山腰。
枉道祗(zhī)从入,吟诗许更过。
恰好我绕道经过此处,见人们在此随意出入,宅内并无人迹,前辈啊,能否允许我前来吟诗探访啊?
枉道:绕道赶路。祇:还、依然。
淹留问耆(qí)老,寂寞向山河。
我停留下来向老人询问宋公的子孙家世,老人告诉我,他家已无人了。我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
淹留:停留。耆:古代年过60岁称耆。耆老:指宋之问的子孙。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看到宋公当时的园林树木,愈加使我回忆起昔日的情境而感到悲伤,真是越到走下坡路,凄厉的寒风越多!
将军树:指宋之悌栽种的树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诗人宋之问的旧山庄别墅,孤零地坐落在河南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的山腰。
恰好我绕道经过此处,见人们在此随意出入,宅内并无人迹,前辈啊,能否允许我前来吟诗探访啊?
我停留下来向老人询问宋公的子孙家世,老人告诉我,他家已无人了。我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
看到宋公当时的园林树木,愈加使我回忆起昔日的情境而感到悲伤,真是越到走下坡路,凄厉的寒风越多!
注释
宋公:指宋之问,初唐诗人,曾任考功员外郎。字延清,虢州弘农人。首阳山在河南府,虢与河南为邻,故宋有别墅在焉。池馆:指山庄别墅。
首阳:山名。阿:山腰。
枉道:绕道赶路。祇:还、依然。
杨守阯曰:言宋诗尚矣,亦许我更过而题咏乎。须溪谓是尊慕前辈之词。
淹留:停留。耆:古代年过60岁称耆。耆老:指宋之问的子孙。
将军树:指宋之悌栽种的树木。
创作背景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初到长安,为增长见识、了解社会、结识名流以提高声誉,游历了许多地方。在路经诗人宋之问故乡汾阳时,不禁想起了宋之问虽然文著一时但下场飘零的旧事,感于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写下了《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是写过宋之问旧庄,后二句则写对旧庄而有感。
第一句“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是交代事件和地点,用场景的描写勾勒出萧瑟零落的场景,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句“枉道祇从,吟诗许更过”,是全诗的主旨。杜甫之所以枉道过宋庄,而且那么匆忙,主要在于他相当尊重宋之问的诗作,所以他说:为了吟诗,也许会再一次访问这位诗坛前辈的故居。宋之问媚附张易之等权贵,以善写应制诗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其人杜甫是不取的,所以全诗只及其诗,不及其为人。杜甫能做到不因人废诗。
第三句,“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是说访宋之问的子孙家世,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为宋之问“迹在人亡”而感到悲伤。
末句“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是通过将军树来借景抒情,增加了悲凉的色彩,通过该句把悲凉的气氛勾勒出来,悲凉之情呼之欲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杜甫探访宋之问(唐代诗人)的旧庄园时所作,通过描绘庄园的衰败景象,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暗含对友人命运的悲悯。
逐句解析:
1.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开篇点题:宋之问曾经的豪华庄园,如今坐落在首阳山(象征隐士的清贫)脚下,早已荒凉破败。“零落”二字奠定全诗萧瑟基调。
2.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诗人特意绕路前来,只为重温旧地。他想象着宋之问当年在此吟诗的情景,仿佛还能听到诗声回响。“枉道”体现专程拜访的郑重,“许更过”带有追忆的温柔。
3.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诗人久久停留,向村中老人打听庄园往事,却只看到寂寞的山河依旧。这一联通过“问耆老”的细节,凸显人事已非的苍凉,“寂寞”既是景,也是心。
4.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结尾最动人:诗人认出了当年宋之问手植的树木(“将军树”典故暗喻宋曾显赫),如今在暮色中随风悲鸣。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日暮的凄风成了全诗情感的爆发点。
核心情感: 杜甫没有直接哀叹宋之问的政治悲剧(宋曾被贬赐死),而是通过庄园的破败、孤树的悲风,婉转表达对友人命运的痛惜。诗中“山河依旧,繁华不再”的对比,也暗含对盛唐衰落的忧思。
艺术魅力: - 以小见大:通过一座荒园、一棵老树,折射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 - 情景交融:荒景与悲情相互烘托,尤其是结尾的“悲风日暮”,画面感极强,读来余音不绝。 - 含蓄深沉:不直接抒情,而是让景物说话,更显厚重。
这首诗提醒我们:再辉煌的过往终将归于尘土,但诗人用文字让这份感叹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