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侄让还吴
西风萧萧鸿雁鸣,行子悠悠随旆旌。百年衣食仰奔走,四海甲兵纷战争。
猥将笔札事卿相,叨备戎行陪俊英。军中草檄吾何有,马上操觚汝所能。
人称阿买八分好,我爱永兴戈法精。吾女咿嚘学言语,汝儿读书知姓名。
中年窃禄正为此,使有石田归力耕。汝今还家我羁旅,各劝加餐调寝兴。
升堂再拜谒从母,儿妹踉跄欣走迎。扁舟石湖上先陇,霜露既降草木零。
丁宁为我戒樵牧,慎勿剪伤松柏青。我欲还山结茅屋,五岳逍遥期向平。
乞身时宰若未许,南望白云劳我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吴宽写给即将回家的侄子吴让的送别之作,通过家常话般的叮嘱,展现了战乱年代中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亲情温暖。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生存的艰辛(开头到"使有石田归力耕") 用"西风萧萧""鸿雁鸣"的秋景起笔,带出乱世漂泊的凄凉。诗人坦言大家都是为了糊口才奔波四方——自己勉强在军中写文书混口饭吃,侄子也只能靠书法才能谋生。提到两家孩子("吾女学说话""汝儿认字")的细节,暗示普通人只想安稳度日的朴素愿望。
2. 温暖的叮嘱("汝今还家"到"慎勿剪伤松柏青") 像拉家常一样嘱咐侄子:路上要吃饱睡好,回家记得代我探望亲戚,去祖坟祭扫时要当心别让人破坏墓地的松柏。这些琐碎的交代里饱含着对家乡的牵挂,对亲情的珍视。
3. 内心的矛盾(最后四句) 诗人透露自己也渴望归隐山林,但现实是"领导不批辞职",只能眼巴巴望着南方故乡的方向。这种"想回不能回"的无奈,正是许多在外打拼者的共同心声。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军中写文书""孩子学说话"等生活化场景,让读者看到古代普通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 没有刻意煽情,但"记得帮我看看祖坟的树"这样的细节特别打动人 - 结尾的"望着白云想家"道出了古今相通的人生困境
就像现代人一边在大城市打工,一边惦记老家父母和孩子的心情,这首诗让我们看到:无论古今,普通人面对生活时的坚韧和对亲情的守护,永远是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