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园宅奉酬华阳先生诗

早欲寻名山,期待婚嫁毕。
二事虽云已,此外复非一。
忽闻龙图至,仍睹荣光溢。
副朝首八元,开壤赋千室。
冠缨曾弗露,风雨未尝栉。
鸣玉响洞门,金蝉映朝日。
惭无小人报,徒叨令尹秩。
岂忘平生怀,靡盬不遑恤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南朝诗人沈约的作品,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现实身份之间的矛盾心情。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理想与现实的拉扯(前四句) 诗人一直想寻找名山隐居,但之前要等儿女婚嫁完成。现在这两件事虽然办完了,却发现还有其他琐事缠身。这里用"婚嫁毕"代表家庭责任,说明普通人即使有隐居梦想,也要先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义务。

2. 突然的荣耀时刻(中间八句) 突然接到朝廷的任命("龙图至"),看到荣耀的光辉。诗人用"副朝首八元"(成为高官)、"开壤赋千室"(受封食邑)描写仕途成就,但紧接着用"冠缨曾弗露"(官帽都不曾摘下)、"风雨未尝栉"(风雨天都顾不上梳头)暗示官场忙碌。金蝉玉佩的富贵景象,反衬出他内心的疲惫。

3. 矛盾的自省(最后四句) 诗人惭愧自己没什么政绩("惭无小人报"),白白占着官位。最后两句最深刻:他并非忘记了隐居的理想,只是被公务压得无暇顾及。用"靡盬"(不停歇)形容公务繁忙,比直接说"工作忙"更有画面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既有"采菊东篱下"的田园梦想,又难逃"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责任。诗人把这种纠结写得特别接地气,就像现代人一边想着辞职旅行,一边不得不加班还房贷的状态。诗中"忽闻""仍睹"的转折,生动再现了人生计划被打乱的无奈,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