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

蒲芽抽笋出晴波,五日重惊塞上过。
岂不怀归当令节,谁能遣此但狂歌。
连天细草初调马,卷地长歌一枕戈。
无限心情兼客况,十年空对旧山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身在异乡的游子在端午节时的复杂心情。全诗通过自然景物和个人行为的描写,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前两句写景:蒲草新芽像竹笋一样从水面冒出,暗示着初夏时节。但作者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又一次在边塞地区度过了端午节。"重惊"二字透露出这种漂泊生活的无奈。

中间四句写矛盾心理:作者当然想回家过节("岂不怀归"),但现实却只能通过狂歌来排遣愁绪。这里用"调马"(驯马)和"枕戈"(枕着武器睡觉)两个动作,既展现了边塞生活的日常,也暗示着随时备战的紧张状态。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十年漂泊,面对故国山河却无能为力,这种客居他乡的愁苦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交织在一起。"空对"二字尤其沉重,表达了时光虚度、抱负难展的深深遗憾。

全诗的魅力在于将节日思乡与家国情怀自然融合,通过具体的边塞生活细节(驯马、枕戈)和生动的自然意象(蒲芽、细草),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军人诗人既想家又报国的复杂心境。文字看似平实,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力量。

塞尔赫

(1677—1747)宗室,字慄庵,号晓亭,自号北阡季子。康熙三十七年封奉国将军,官至总督仓场侍郎。爱诗,遇能诗人,虽樵夫牧竖,必屈己下之。所作气格清旷。有《晓亭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