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盛德诗 其二 于皇

于皇武王,帝锡其猷。克奋神武,应天之求。维眷乃顾,申命用休。

狱讼讴歌,旁来不谋。高视虞夏,嗣于有周。

蠢尔小腆,昧天之灵。弗念厥显,首干我经。龙旂东指,淮海惟清。

西狩三城,泽潞以平。皇皇天声,如雷如霆,罔不震惊。

偏师四指,露檄旁招。负固衔璧,知几造朝。凌江绝岭,曾不崇朝。

蜀道失险,关烽聿销。

恢恢皇纲,周汉之后。唐嗣不武,实弛其纽。自我维之,律此群丑。

式相上帝,以奠九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歌歌颂了一位武功赫赫的帝王(推测是周武王),用充满力量感的语言展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过程。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嗣于有周")是帝王出场。诗人用"天神赐予智慧""如闪电般勇猛"形容这位帝王,强调他顺应天命、继承周朝正统,像古代圣王虞舜夏禹一样贤明。这里用"狱讼讴歌"的细节,暗示他不仅武力强大,还善于治理民生。

第二部分("蠢尔小腆"到"关烽聿销")描写征战过程。诗人用"愚蠢之徒""不懂天意"贬低对手,反衬帝王的正义性。通过"龙旗东指""西狩三城"等方位词,展现军队所向披靡的态势。"露檄旁招"指发布檄文招降,有些敌人识相投降("知几造朝"),顽抗者则被迅速剿灭。"凌江绝岭"等句用夸张手法,突出军队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的气势。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升华主题。将周朝、汉朝的强盛作为对比,批评唐朝后期衰落("唐嗣不武"),而这位帝王重建了秩序("自我维之")。最后"协助天帝,安定九州"的比喻,把他塑造成天命的执行者。

诗歌特色: 1. 动态描写如电影镜头,东西南北的征战画面快速切换 2. 善用对比:将帝王比作雷霆,敌人比作蠢虫 3. 节奏感强,四字句与长句交错,读来铿锵有力 4. 虽然歌颂武功,但强调"天命""民生",避免单纯渲染暴力

本质上,这是首典型的政治颂诗,通过神话般的战争叙事,塑造君权神授的合法性。今天读来,能感受到古代开国君主那种气吞山河的自信,以及文人用文字参与政权建设的特殊方式。

华镇

宋会稽人,字安仁,号云溪。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会稽录》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