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虞彦高游阳明洞

忆昔神禹奠九州,兹山会计功始休。
诸侯玉帛渺何许,但见万水从东流。
衣冠永闭阳明洞,夜闻鬼哭岩之幽。
珠宫贝阙号龙瑞,天造地设非人谋。
槎牙怪树冻不死,化作千丈苍玉虬。
丹洞呀然仙掌裂,翠峰巧矣蛾眉修。
梅梁飞去铁锁断,往往雷雨生灵湫。
轩辕缑神极秘怪,海上笙鹤时相投。
平生闭门读史讴,子乃探穴先吾游。
明当挟子期汗漫,题诗更在最上头。
不妨山水乐吾乐,岂有饥溺忧民忧。
故家乔木尚可求,有子有孙百世留。
卧横玉箫泛归舟,吹散万斛江南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绍兴阳明洞为背景,通过神话传说与山水景色的交织,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

开篇用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神禹奠九州")引出阳明洞的历史厚重感,把山洞的形貌比作大禹治水后留下的功绩见证。随后笔锋一转,用"鬼哭岩幽""珠宫贝阙"等神秘意象,将山洞描绘成充满仙气的龙宫秘境,强调这是"天造地设"的自然奇迹。

中间部分用生动的比喻展现洞中奇景:冻不死的怪树像盘踞的玉龙("苍玉虬"),丹洞裂开如仙人手掌,翠峰如女子修长的蛾眉。这些比喻把静态的岩石写得活灵活现,充满生命力。雷雨、笙鹤等神话元素的加入,更增添了仙境氛围。

最后转向人生态度的表达。"山水乐吾乐"与"岂有饥溺忧"形成对比,表明要放下民生忧虑,享受自然之乐。"有子有孙百世留"等句,则透露出对家族传承的重视。结尾想象吹箫泛舟的画面,用"吹散万斛江南愁"的夸张手法,将山水之乐推向高潮。

全诗巧妙融合神话想象与实景描写,在展现奇幻山水的同时,传递出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语言上善用比喻和夸张,把普通山洞写得气象万千,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