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宫廷女子从得宠到失宠的凄凉命运,用细腻的意象展现了深宫生活的残酷。
前四句写她春风得意的时光:住在六六三十六座宫殿组成的上阳宫里,因美貌得宠("婵娟"指美貌),拥有三千宫女簇拥的香车队伍,寝宫里摆着十二扇精美屏风。"六六""三千""十二"这些数字都在强调她曾经的显赫地位。
后四句急转直下:秋天她只能对着团扇伤怀(古代有"秋扇见捐"典故,比喻女子失宠),连梳妆都提不起精神。最后两句最揪心——妆台的蜡烛烧尽了(暗示漫漫长夜无眠),华丽的帐幔上,芙蓉花的图案仿佛在陪她一起哭泣。这里把刺绣的芙蓉花拟人化,更突显她的孤独。
全诗像一部微电影:开头是华丽的宫廷镜头,结尾定格在黑暗中独自垂泪的身影。最巧妙的是全诗没直接写"失宠",但通过"秋扇""烛尽""泣芙蓉"这些意象,让读者自然体会到美人迟暮的悲哀。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