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超葬陈子范于西湖之孤山,诗以记之(民国九年)
民国二年春,江色朝入槛。
我从张静江,初识陈子范。
容貌既温粹,风神亦夷澹。
于中郁奇气,如山不可撼。
落落语不烦,沈沈心已感。
至今寤寐间,光采犹未减。
呜呼夜漫漫,众生同黯黮(黮:音惮,不明貌。)。
束身作大炬,烛破群鬼胆。
劳薪忽已爇,惊泪不能斩。
故人有林君,收骨入深坎。
秋坟郁相望,杨花白如禅。
下车苦腹痛,絮酒致烦憯(憯:音惨,惨痛,忧伤)。
我从张静江,初识陈子范。
容貌既温粹,风神亦夷澹。
于中郁奇气,如山不可撼。
落落语不烦,沈沈心已感。
至今寤寐间,光采犹未减。
呜呼夜漫漫,众生同黯黮(黮:音惮,不明貌。)。
束身作大炬,烛破群鬼胆。
劳薪忽已爇,惊泪不能斩。
故人有林君,收骨入深坎。
秋坟郁相望,杨花白如禅。
下车苦腹痛,絮酒致烦憯(憯:音惨,惨痛,忧伤)。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林子超为纪念好友陈子范而写的,情感真挚,充满对逝者的怀念和对黑暗时代的愤慨。
第一部分:初识好友(前八句) 回忆民国二年春天在江边第一次见到陈子范的场景。用"江色朝入槛"的清晨意象烘托初见时的清新印象。描写陈子范外表温文尔雅("容貌温粹"),但内在有着山岳般坚定的气概("如山不可撼")。虽然话不多("落落语不烦"),但沉稳的个性给人深刻印象,至今难忘。
第二部分:时代黑暗(中间六句) 用"夜漫漫"比喻民国初年的社会黑暗,众生都活在混沌中("黯黮")。赞美陈子范像火炬般燃烧自己照亮黑暗("束身作大炬"),勇敢震慑邪恶势力("烛破群鬼胆")。但这样的人才却像烧尽的柴火般突然离世("劳薪已爇"),让作者悲痛难抑。
第三部分:安葬哀思(最后六句) 写林子超将陈子范安葬在西湖孤山。用"秋坟""杨花"的萧瑟景象渲染哀伤,杨花如白幡更添凄楚。"下车腹痛"用典故表达极度悲痛,"絮酒致烦憯"描写以酒祭奠时的心如刀割。
全诗通过三个时间维度:美好的初遇、黑暗的时代抗争、悲痛的死后安葬,完整呈现了一段生死之交。语言既有"江色""杨花"的古典美,又有"大炬""群鬼"的现代抗争精神,在哀婉中透出力量感。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中那种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相互扶持、用生命照亮黑暗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