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文人生活,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首联"茅堂闻在断厓居,耕凿真疑与世疏"写的是诗人住在悬崖边的茅草屋里,过着耕种自给的生活,几乎与世隔绝。这里用"断厓"形容住所的偏僻,"与世疏"则直接点明了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
中间两联通过具体景物描写隐居环境。"黄石洞依秋树冷"写秋天树林掩映下的山洞显得清冷,"子房祠映古苔虚"写古老的祠堂长满青苔,显得空寂。这两句用"冷"和"虚"两个字,营造出幽静寂寥的氛围。"山人自述《潜夫论》"写隐士在研究古代隐士的著作,"吏部空留处士庐"则说虽然朝廷给隐士留着官职,但隐士并不在意。
尾联"见说田间多野兴,每惭为客负犁锄"是诗人的感慨:听说田间生活充满乐趣,但自己作为客人来访,没能真正参与耕作,感到惭愧。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躬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未能完全融入这种生活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描写隐居环境的清幽、生活的简朴,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把隐居生活的恬淡与对世俗的疏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美。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