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直白的语言描绘了社会动荡的根源和后果,我们可以分两层来理解:
第一层讲社会矛盾的起因(前两句): 老百姓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才被迫造反("民困饥寒为盗贼"),但统治者却还在享乐地方动用武力镇压("却从乐处弄干戈")。这里用"乐处"和"饥寒"的强烈对比,揭露了统治者的麻木不仁。
第二层讲治理失策的恶果(后两句): 地方政府起初轻视小问题("大都郡邑初轻视"),就像不修剪桑树枝条("不剪柔桑"),等它长疯了就只能用斧头硬砍("烦斧柯")。这个比喻很形象——早期不解决民生问题,等爆发动乱再镇压就晚了。
全诗的精髓在于:用"柔桑变斧柯"这个生活化的比喻,生动说明了"忽视小问题会酿成大祸"的治国道理。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百姓造反和官府镇压的具体画面,让读者自己体会到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失职。这种用日常事物讲大道理的手法,既通俗又有力。
萧澥
萧澥,字汎之,自号金精山民,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绍定中,隐居金精山。著有《竹外蛩吟稿》,已佚。事见《江湖后集》卷一五。今录诗三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