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酬刘记室诗

戚戚忧可结,结忧视春暮。
紫荷渐曲池,皋兰覆径路。
葱茜亘华堂,葐蒀杂绮树。
为此久伫立,容易光阴度。
水馆次文羽,山叶下暝露。
怀赏入旧襟,悦物览新赋。
惜我无雕文,报章惭复素(○本集四。《诗纪》七十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暮春时节触景生情、感怀时光的细腻心境,展现了古典诗歌中典型的"睹物兴情"表达方式。

开篇用"戚戚忧可结"直白道出心中郁结的忧愁,这种忧愁随着春色将尽而愈发浓烈。接着诗人用四种植物构建出暮春画卷:池塘里弯曲的紫荷、小径旁蔓延的皋兰、华堂前青翠的草木、杂树间朦胧的雾气,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既绚烂又带着凋零感的春末景致。

"久伫立"三字生动刻画了诗人对着春景发呆的状态,暗示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随后镜头转向更广阔的天地:水边馆舍飞过文采斑斓的鸟羽,山间树叶滴落暮色中的露珠,这些动态细节让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最后四句是情感升华:眼前的景色勾起旧日情怀,而读到朋友的新诗又带来欣喜。诗人自谦没有华美的文采回报友人,这种坦诚反而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全诗妙在将时间流逝的惆怅、自然景物的更替、友人间的情谊完美融合,用紫荷、皋兰等具体意象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触可感。末尾"惭复素"的谦辞,恰是古人交往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生动体现。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