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纪事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译文及注释

(niǎn)(gǔ)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回想起来,使人无限地伤感;李师师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
辇:皇帝的车驾。古以“辇下”指京城。毂: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同“辇”借指汴京。师师:李师师,汴京人。传幼年为尼,后为妓,色艺动京师。湖湘:洞庭湖、湘江一带。

(lǚ)衣檀(tán)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旧时的舞衣与檀板都黯然失色,饱受了风蚀尘染;有谁相信,她当年轻歌一曲,能使君王倾倒迷乱?
缕衣:金缕衣,用金线盘绣的舞衣。檀板:唱歌时用来打拍子的檀木拍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回想起来,使人无限地伤感;李师师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
旧时的舞衣与檀板都黯然失色,饱受了风蚀尘染;有谁相信,她当年轻歌一曲,能使君王倾倒迷乱?

注释
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北宋都城。
辇(niǎn):皇帝的车驾。古以“辇下”指京城。毂(gǔ):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同“辇”借指汴京。
师师:李师师,汴京人。传幼年为尼,后为妓,色艺动京师。宋徽宗常微行临幸其家。后入宫,封瀛国夫人。汴京破,有的记载说她自杀,大多数典籍都说她流落南方。湖湘,洞庭湖、湘江一带。
缕衣:金缕衣,用金线盘绣的舞衣。檀板:唱歌时用来打拍子的檀木拍板。

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诗人满怀悲怆的心情,挥笔记下了汴京失守前后的一段史事,成《汴京纪事》诗二十首,这是最后一首。

赏析

《汴京纪事》诗二十首,痛感山川破碎,国家受辱,表达自己的忧伤与愤慨。这里选的是最后一首。

刘子翚写汴京的组诗,大多数通过今昔对比,列举熟知的事与物来抒发兴亡之感,所以在这首诗中举李师师的遭遇以表现汴京昔日的繁华已烟消云散。诗从李师师目前情况写起,说艳名压倒平康的李师师,在乱后流落湖湘,久经磨难后,颜色憔悴,歌喉也非复当年。诗感叹:李师师往时歌舞时所穿的金缕衣、所用的檀板现在仍在用,但都已经陈旧了,谁能相信她当年曾以美貌与伎艺使君王倾倒呢?诗写的虽然是人,主题却是从人的经历上反映国家遭受的不幸,达到了以李师师为典型反映社会动乱的目的。

通过描写往昔闻名的歌手、妓女寄托盛衰之感的七绝,在唐代就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作品,最出名的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诗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安史乱后,名歌手李龟年流落江南,杜甫与他相会,回想起开元盛世,不胜唏嘘。诗将今昔盛衰之感,隐藏在字里行间,使人黯然欲泪,如以“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反衬相遇的难堪,以“又逢君”点出今昔,烘托出感伤,都很见锤炼。刘子翚这首诗在主题上承继前人,但一开始就直述“辇繁华事可伤”,虽简捷明快,与杜诗比,就少了含蓄。刘子翚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则与温庭筠《弹筝人》更接近,温诗云:“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在结构、布局及内容命意上,二诗都有相同之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汴京纪事》是一首咏史的诗,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华和变迁。诗中涉及了一个名叫师师的人物,可能是指李师师,她是北宋末年的著名歌女。这首诗通过描绘师师的命运和影响力,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重要特点。

首先,“辇毂繁华事可伤”,这里的“辇毂”指的是皇帝的车驾,也就是皇宫、朝廷的象征。“繁华事可伤”暗示了京城曾经的繁华和现在的衰败之间的对比,引发了人们的伤感。诗人可能是看到了京城的变化,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带来的失落和哀伤。

接着,“师师垂老过湖湘”,描绘了师师这个人物在垂老之年离开了京城,来到了湖湘地区。这暗示了她的命运可能受到了政治变迁的影响,被迫离开了繁华的京城。这里的“垂老”不仅指她年纪已高,还暗示了她的生涯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然后,“缕衣檀板无颜色”,这里的“缕衣”指的是精美的衣服,“檀板”是乐器的一种。这句话描述了师师虽然年华老去,但她曾经拥有的美好事物和技艺已经失去了光彩。这可能暗示了她的影响力已经减弱,或者她的艺术魅力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引人注目。

最后一句“一曲当时动帝王”,这是整首诗的关键句。它表达了师师在当年凭借一曲歌舞就能打动皇帝,这里暗示了她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是非常高的。同时,通过与前面的句子对比,也表达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繁华的怀念和对师师命运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师师的命运和影响力,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繁华和变迁。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深深的怀念和对人物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