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溪满路花•故鄣山中访妓
溪回罨画,漠漠寒烟锁。垂柳隔虹桥,新月起、乱莺啼破。
草香沙暖,此路是天台,环绕峰千个。屡下雕鞍坐。
抚景寻思,几时梦里来过。
朱扉半启,小立双鬟舞。仙饭杂松云,低问取、阮郎曾饿。
玉笙吹罢,万树碧桃开,人照红窗火。醉醒愁无那。
春夜厌厌,参旗楼角斜簸。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访客在山中寻访歌妓的浪漫经历,充满梦幻色彩和细腻情感。
上片写访客进山的过程。开篇用"溪回罨画"勾勒出蜿蜒山溪如画的景致,寒烟笼罩营造出朦胧氛围。访客骑马穿过垂柳掩映的虹桥,新月初升时被莺啼声惊扰。走在温暖芬芳的山路上,他恍惚觉得来到了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的天台山。面对环绕的群峰,他多次下马驻足,总觉得这景色似曾相识,仿佛在梦中见过。
下片写与歌妓相会的场景。朱红门半开处,梳着双鬟发髻的歌妓正翩翩起舞。她用松云般清雅的饭菜招待访客,还俏皮地问"饿不饿"——这里暗用阮肇遇仙的典故,把歌妓比作仙女。玉笙停奏时,仿佛看见万树桃花绽放,窗内灯火映红佳人的脸庞。酒醒后愁绪难消,春夜漫长,看参星在楼角摇曳,更添几分怅惘。
全词将现实与传说交融,把寻常的访妓经历写得如仙境般美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精巧的典故运用,展现了文人雅士追求浪漫的情怀,以及美好时光易逝的淡淡忧伤。最动人的是那份似真似幻的朦胧感,让读者也仿佛置身于那个桃花与笙歌交织的春夜。
沈谦
(1620—1670)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字去矜,号东江子。明诸生。少颖慧,六岁能辨四声。长益笃学,尤好为诗古文。崇祯末,为西泠十子之一。入清,以医为业。有《东江集钞》、《杂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