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对一位已故宰相(留公)的怀念和感慨,通过对比他生前的功绩与死后的凄凉,表达出对人生起伏、世事无常的叹息。
1. 前两句写留公生前的影响力:他写的奏折(明伦一疏)像房梁一样有分量,扫除奸邪的事迹传遍天下。"笔如椽"是夸他的文章有力量,"痛扫凶邪"说他整顿朝纲很厉害。
2. 三四句用对比手法:北方敌人(北人)只能趴在屋顶偷看他的动向,而他在南方朝堂上独自接受皇帝召见。这两句突出他生前的威严和受重视程度。
3. 五六句转折:虽然皇帝(上眷)对他特别器重,但他死后只剩下生前的官职头衔(前衔),让人感到悲伤。"怆然"二字直接点出凄凉感。
4.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用"旧日恩堂"(他住过的房子)还在煮饭、夕阳下枯柳上蝉鸣的景象,暗示人已不在。蝉声在古代诗词中常代表哀鸣,这里用日常景象反衬物是人非的伤感。
全诗没有直接说"我好伤心",而是通过生前风光的细节(写奏折、受召见)和死后寻常的景物(煮饭、柳树、蝉鸣)对比,让读者自己感受到对这位宰相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名人故居时那种"人走茶凉"的唏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