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孤独的猿猴在月下山间哀鸣的场景,通过生动的意象传递出深沉的羁旅愁思。
前两句写诗人本要离开恐山,却因看到山间猿猴而驻足。猿猴仿佛成了山的灵魂化身,让诗人不忍离去。"挂处频分影"写猿猴在树枝间跳跃时,身影时隐时现;"吟时不见形"说只闻其声不见其踪,营造出神秘感。
后四句将空间拉远:鹫峰在愁绪中显得遥远,巴峡在梦中泛着青色,虚实相生。最后点出全诗核心——月下三声凄厉的猿啼,常人避之不及,而漂泊的"幽人"却驻足聆听。这种反常的审美,正揭示了游子与哀猿的共鸣:都是天地间的孤独者。
全诗妙在将猿啼的凄凉转化为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用简练笔法写出了人与自然间微妙的情感联系。那月下猿声,既是山林的叹息,也是诗人内心的回响。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