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静乐梅韵

伊祁作春私帝力,司花女课千机织。
月四十五以为功,化工何尝停半息。
老梅偃蹇傲众芳,一钱轻视程不识。
和羹肯为媚灶计,望林祗笑欲炙色。
莓苔被服当文绣,冰雪定交过金石。
静乐先生大雅韵,始信清名不虚得。
政须草圣传新篇,安得张颠首濡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和静乐先生(赵静乐)的清雅风骨。

开头四句写春天万物生长:春神(伊祁)暗中施展力量,司花女神像织布一样精心安排百花绽放,每月四十五天(夸张说法)不停劳作。这里用"私帝力""千机织"等拟人化描写,展现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中间六句集中写梅花:老梅树姿态傲然(偃蹇),看不起其他花草,连汉代名将程不识(暗指权贵)都看不上眼。它不愿做讨好灶神的羹汤(比喻不趋炎附势),只愿在林中保持本色。身上苔藓当作锦绣衣裳,与冰雪结下金石般坚定的友谊。这里用"一钱轻视""媚灶计"等口语化比喻,突出梅花不慕荣华的孤傲。

最后四句转到赞美赵静乐:他的高雅气质像梅花一样名副其实,真该用草圣(书法家)的新作来传颂,可惜缺少张旭(张颠)那样的书法家来挥毫记录。这里将人与梅花相互映照,表达对高洁品格的推崇。

全诗妙在把自然景物和人物品格打通来写:既用拟人化的梅花比喻清高之士,又用"冰雪定交""被服文绣"等新鲜比喻让梅花的形象更鲜活。最后点出"清名不虚得"的主旨,说明真正的美誉来自内在品格而非外在虚名。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