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偈颂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作比喻,探讨了人如何感知世界这一哲学问题。
前四句用两个生动的自然现象提问: 1. 芭蕉听到雷声就舒展叶子,但它的"耳朵"在哪里呢? 2. 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动,但它的"眼睛"在哪里呢?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深意。植物没有人类的眼睛耳朵,却能对外界做出反应,这说明感知世界不一定需要具体的感官器官。
后两句点明主旨:如果人能够突破"必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固定思维,就能打开认知的新境界("透出千门万户")。诗人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肉体感官,而在于心灵对世界的直接领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日常事物引发思考,把深奥的禅理说得生动有趣 2. 启发我们打破常规思维,认识到感知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3. 短小精悍却意蕴深远,每个问号都像一扇打开新认知的门
释思岳
释思岳,号蒙庵。住漳州净众寺,迁鼓山,晚住福州东禅。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有《东禅蒙庵岳和尚语》一卷,收入《古尊宿语要》卷五。《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十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