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雪 / 韩舍人书窗残雪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译文及注释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诗人目光所及处)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诗人挑灯夜读)不经意间,又是一个晚上过去。

译文

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
(诗人目光所及处)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诗人挑灯夜读)不经意间,又是一个晚上过去。

鉴赏

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

“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据《尚友录》载:“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雪后初晴的清新画面,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情趣。

前两句写大场景:傍晚北风卷走寒云,雪停了,天空放晴。江上的雾气消散后,岸边的柳枝显得格外轻盈。这里用"洗尽"形容雾气散去,仿佛大自然亲手擦净了画面;"柳条轻"既写柳枝积雪融化后的舒展,也暗含诗人心情的轻快。

后两句聚焦小细节:屋檐下还留着几片未扫的残雪,恰好映照着书房的窗户,让夜晚的窗子格外明亮。这里的"无人扫"不是真的没人打扫,而是诗人特意留下的雪景。残雪映窗的明亮,既是对实景的描写,也暗示诗人读书时豁然开朗的心境。

全诗妙在从小处着笔:通过屋檐残雪、书窗夜明这样的小镜头,传递出雪后特有的清朗气息和文人雅趣。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巧妙安排,让读者能感受到他那种发现生活小确幸的愉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