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虎丘的壮美景色和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用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比喻传递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意境。
前两句"西风剑佩轻,独立妙高亭"像电影开场:秋风拂过衣袍,诗人独自站在高亭上。这里用"剑佩轻"这个细节,既写出衣袂飘飘的潇洒,又暗含诗人侠客般的气度。
中间四句是四个精彩的特写镜头: 1. "山吐岩头月"——山峦"吐"出月亮,把静止的山写活了,仿佛山是有生命的巨人。 2. "江涵水面星"——江水"含着"星星倒影,"涵"字让江水变得像温柔的怀抱。 3. "石奔苍虎势"——山石像奔跑的老虎,写出虎丘地名的由来,静态的石头有了动态的野性。 4. "树结老龙形"——扭曲的树枝像盘踞的龙,古老树木顿时有了神话色彩。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用箫声和小船打破静谧:"何处吹箫客,扁舟过洞庭"。不知从哪里飘来的箫声,配合着划过洞庭的小船,给画面增添了神秘感和悠远意境。这里的"洞庭"可能是借指开阔水面,让整首诗的空间感突然变得辽阔。
全诗妙在: 1. 每句都像一幅画,连起来就是动态的山水画卷 2. 用"吐""涵""奔""结"这些动词,让死物变活 3. 从近处亭台到远方扁舟,空间层次分明 4. 西风、山月、江星、虎石、龙树、箫声,各种元素搭配出既雄奇又空灵的秋夜意境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些精心选择的意象,让我们感受到他独立天地间的孤高与自在。
陈允平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