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日对酒
金杯泻酒艳十分,酒里华星寒炯炯。
须臾蟾蜍弄清影,恍然不是人间景。
金波谈荡桂树横,孤在玻璃千万顷。
玻璃无限月光冷,澒洞一色无纤颖。
清风飒飒四坐来,坎入羲皇醉中境。
醉中起歌歌月光,月光不语空自凉。
月光无情本无恨,何事对我空茫茫。
我醉只知今夜月,不是人间世人月。
一杯美酒蘸清光,常与边生旧交结。
亦不知天地宽与窄、人事乐与哀,
仰看孤月一片白,玉露泥泥从空来。
直须卧此待鸡唱,身外万事徒悠哉。
赏析
自古以来的文人学士多有对月饮酒的爱好,尤其当临近中秋的月圆之夜,更是不畅饮大醉不足以尽其兴致。当兴会酣畅之时,他们挥笔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其中著名的如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皆脍炙人口,传诵不绝。边元鼎这首诗是在中秋前夕步李、苏后尘而写的华章。
诗人先从对月饮酒的情景写起:在八月十四日的月明之夜,诗人当庭独坐饮酒,梧桐叶无声无息地飘落在辘轳井四周,自然界没有一丝声响,只有金杯引人注目,星光洒在酒杯里透出一片寒光,好一个寂静、清冷的境界!
但不久,“月明星稀”,中秋月升上来了,星光黯然失色了。诗人独自赏月,恍然进入了天上月宫,蟾蜍弄影,桂树横陈;在那一张像玻璃一样浩瀚无垠的天幕上,只有一轮孤月把空间照得浑然一片白,了无纤尘。初唐诗人张若虚曾写过这样的情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数百年后的今夕,诗人见到了同样的景观,产生了同样的感受。
诗人继续饮酒赏月,渐至沉醉,于是进入醉景的描写:月夜清风四面袭来,诗人飘飘然仿佛成了羲皇上人。他轻轻地离座唱起月光之歌,希望月亮同他应合。但这月并不像迎合诗仙李白那样“我歌月俳佪,我舞影零乱”,而是“月光不语空自凉”。于是诗人忍不住质问月亮:你本是无情之物,当然也“不应有恨”,为什么要茫然相对,不理睬我呢?这一质问是无理的,正因其无理,才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诗人的醉态,产生了“无理而妙”的审美效果。
诗人与月亮之间的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呢?在醉意朦胧之中,诗人的审美感觉产生了一种质的飞跃与升华,他感到“我醉只知今夜月,不是人间世上月”,今夜自己所拥有的这一轮明月,与人间世上的完全不同;换言之,要使月亮亲近自己,首先要求自己具有超越世俗的情怀 ,然后才能进入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这样想着,诗人便觉自己的美酒中,也溶入了明月的清光,这清光将与美酒一样,常与自己结伴为友。诗人由此更进一步推想,有酒有月,自己便恍然在天地间浮游,莫知涯际,天地的宽窄,当然不必去分心计算,人间的衰乐,更不必去挂怀了,这月光,真能使他超脱了一切。
夜深了,诗人也擎不住酒杯了,他醉倒在月下,仰面看着一轮明月。那月光犹如柔和而润泽的玉露,从空而来,整个地包裹了他的身心。他再也不想动弹了,就这样仰卧着,因为他知道,从这时到鸡唱月落,这段时间里,他的身心将得么洗沐,得到陶冶,身外种种俗事俗念,都将悠然远离。这不就是他在月下所要企求的效果吗?他还有什么理由起身离开明月的怀抱呢?
边元鼎是一位仕宦不达的诗人,元好问说他“资禀疏俊,诗文有高意”(《中州集》卷二)。所谓高意,是指一种愤世嫉俗之余的超脱达观之情。本诗抒发作者在超人间的境界中与月亮为友的心愿,正是这种具有“高意”的作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独饮赏月的场景,通过月光、美酒和醉意交织出一个超脱现实的梦幻世界。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秋夜饮酒的实景描写(前四句) 诗人用"梧桐叶落""辘轳井"点明这是寂静的秋夜,倒映着星光的酒杯与秋夜寒星相互辉映。这里"金杯泻酒"的描写特别生动,就像把星光也倒进了酒里。
第二层:醉眼看月的奇幻体验(中间十二句) 随着酒意渐浓,眼前景象开始变得魔幻:月亮像蟾蜍般爬升,月光在酒杯里荡漾,仿佛置身于无边无际的玻璃世界。这里"玻璃千万顷"的比喻非常新颖,把月光下的空间想象成透明广阔的玻璃宫殿。醉意中诗人感觉清风徐来,仿佛穿越到了上古伏羲时代的神话世界。
第三层:对月抒怀的人生感悟(最后八句) 酒醉后的诗人开始与月亮对话,说这月光"不是人间世人月",暗示自己已暂时逃离世俗烦恼。最后六句尤为精彩:在醉意朦胧中,天地大小、人间悲喜都变得不重要,只想躺在露水中等待天明,把一切烦忧都抛在身后。这种"万事皆空"的洒脱感,正是饮酒赏月带来的短暂超脱。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醉酒状态写得层次分明:从微醺时的光影交错,到深醉时的时空错乱,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用"玻璃世界""伏羲梦境"这些超现实意象,把寻常的饮酒赏月写得奇幻绚丽,最后回归到"放下一切"的豁达心态,这种从现实抽离又回归的体验,正是全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