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笔二首
秦代将军欲建功,截龙搜兔助英雄。用多谁念毛皆拔,
抛却更嫌心不中。史氏只应归道直,江淹何独偶灵通。
班超握管不成事,投掷翻从万里戎。
君子三归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军书羽檄教谁录,
帝命王言待我成。势健岂饶淝水阵,锋铦还学历山耕。
毛干时有何人润,尽把烧焚恨始平。
抛却更嫌心不中。史氏只应归道直,江淹何独偶灵通。
班超握管不成事,投掷翻从万里戎。
君子三归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军书羽檄教谁录,
帝命王言待我成。势健岂饶淝水阵,锋铦还学历山耕。
毛干时有何人润,尽把烧焚恨始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两首诗以"笔"为主题,通过历史典故和生动比喻,展现了笔的双重特性:既是建功立业的工具,也是饱含辛酸的象征。
第一首用将军打猎的比喻开篇,说笔就像将军用来猎龙的武器,帮助英雄成就功业。但笔用多了,毛笔的毛都被拔光(暗指文人耗尽心血),用坏了就被抛弃。接着用三个历史典故: 1. 史官坚持直笔记录历史 2. 江淹"梦笔生花"成为才子 3. 班超弃笔从戎建功立业 这些例子说明文人用笔的艰辛,最后班超干脆把笔一扔,从军去了。
第二首说笔虽小但很重要,军令、圣旨都要靠它来完成。把笔比作: - 淝水之战中的利剑(形容笔势刚健) - 历山农夫耕地的犁头(形容笔锋锐利) 最后发出感慨:笔毛干枯时没人关心,只有被烧毁时,它的委屈才能平息。这里暗指文人被用完即弃的命运。
两首诗通过笔的命运,隐喻古代知识分子的处境:他们用笔为国家效力,但常常耗尽心血后被抛弃。诗中既有对笔的重要性的肯定,也流露出文人怀才不遇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