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河西务这个交通要道的繁忙景象,同时透露出对民生问题的关切。
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河西务的地理优势:驿道连接京城,粮仓俯瞰运河,西去的马队迎着落日,北风中的船帆匆匆驶过。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水陆运输的繁忙,让人仿佛看到古代物流枢纽的车水马龙。
五六句点明这里的重要性——既是北方燕蓟地区的交通枢纽,又是南方江淮物资北运的中转站。"舟车会"三个字把车船交汇的热闹场面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宏观景象落到具体民生。虽然这里物资堆积如山,但诗人听说米价飞涨,不禁担忧:老百姓连饭都吃不起,那些堆满官仓的粮食又有什么用呢?这种对比特别打动人,展现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
全诗就像个电影镜头,先给大场景航拍,最后聚焦到老百姓的饭碗上,在赞美国家物流发达的同时,也不忘揭露繁华背后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