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征战的壮烈画面,充满豪情与悲凉交织的战争气息。
开篇"向晚横吹悲"用傍晚的号角声定下悲壮基调,风沙中战马嘶鸣与号角声混成一片,瞬间把读者拉入苍凉的战场。士兵们举着军旗向前挺进,"千里阵云匝"形容军队像连绵千里的战云般压境,展现磅礴气势。
"单于下阴山"点明敌人来自阴山以北,砂砾飞舞的荒漠景象暗示战场的艰苦环境。最后两句是全诗精神内核——将士们拼死一战只为建功立业("封侯"),早已将儿女情长("闺閤"指家室)抛在脑后,这种舍小家为功名的选择,既体现军人血性,又暗含无奈。
全诗像一帧动态的战争镜头:从傍晚列阵、千里行军到荒漠对决,最后定格在军人复杂的心理特写上。没有直接描写厮杀,却通过环境渲染和人物心理,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军人建功立业的执着。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