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溪景图。我们可以逐句分析一下:
1. 枯木扶疏夹道旁:诗人走在一条乡间小道上,两旁是稀疏而枯萎的树木。这里的“扶疏”指的是树木的枝叶稀疏而有层次感,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感觉。
2. 野梅倒影浸寒塘:诗人继续前行,看到寒冷的水塘里,野生的梅花倒映其中,仿佛整个水面都浸漫着梅花的影子。这句诗通过倒影的描绘,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美感。
3. 朝阳不到溪湾处:诗人来到了溪水的湾处,太阳的光芒并未照到这里,这里显得格外幽静和阴凉。朝阳通常象征着希望和温暖,而这里没有阳光的照耀,更显得环境的独特和清幽。
4. 留得横桥一板霜:最后一句描述了横跨在溪上的小桥,桥上还留着一板霜。这不仅意味着天很冷,也暗示着这里很少有人来往,更加增添了溪边的宁静和诗意。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小溪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幽静雅致的自然美。诗人利用自然界的景象,如枯木、野梅、溪流和霜桥,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李庭
(1194—1277)金元间华州奉先人,字显卿。金末避兵商邓山中,金亡徙居平阳,后辟为陕右议事官。世祖至元七年授京兆教授。有《寓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