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译文及注释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酒星:古星名。也称酒旗星。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quán)
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酒泉:酒泉郡,汉置,在今甘肃省酒泉市。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大道:指自然法则。

但得酒中趣(qù),勿为醒者传。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酒中趣:饮酒的乐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注释
酒星:古星名。也称酒旗星。
酒泉:酒泉郡,汉置,在今甘肃省酒泉市。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
大道:指自然法则。
酒中趣:饮酒的乐趣。

赏析

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李白借酒抒怀的经典之作,核心思想是:爱酒有理,醉中见真趣。

开头四句用"天地"为喝酒找理由:天上都有酒星(古人认为主管酒的星座),地下还有酒泉(甘肃地名,传说泉水有酒香),说明天地都爱酒,那我爱酒当然没错。这里用夸张的比喻,把个人爱好上升到宇宙规律的高度,显得理直气壮又充满幽默感。

中间六句把酒分档次:最清澈的酒像圣人,浑浊点的像贤人。既然圣贤级别的酒都喝过了,还求什么神仙?这里把品酒比作品德,三杯下肚就能悟透人生真理(大道),一斗喝完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李白用喝酒替代修仙,把世俗享受说得比修道还高级,展现了他狂放不羁的个性。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酒中的妙趣,只有醉汉才懂,没必要跟清醒的人解释。这既是自得其乐的宣言,也暗含对世俗眼光的蔑视。全诗把简单的喝酒写得气象宏大,用夸张比喻把日常行为哲学化,在豪迈中透着几分狡黠,典型体现了李白"酒仙"式的智慧——用醉眼笑看世界,反而看得更透彻。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