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两种不同产地的盐,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独特品味。
前两句写乌鲁木齐附近的戎盐:清澈透明的盐块从水边采出,像青玉一样纯净无瑕。这里用"澄彻"和"青玉"两个比喻,既写出了盐的晶莹剔透,又赋予它宝石般的高贵质感。
后两句笔锋一转,用"犹嫌"二字引出对比:虽然乌鲁木齐的盐很美,但作者觉得还是不如交河产的盐。交河盐有着杏花般的淡红色彩,这种独特的颜色让它显得更加珍贵特别。
全诗通过两种盐的对比,展现了不同地域物产的特色之美。作者没有直接说哪种盐更好,而是用"犹嫌"这样含蓄的表达,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对美好事物精益求精的审美态度。最妙的是把盐比作杏花,这个出人意料的比喻让平凡的食盐顿时有了诗意,充分展现了诗人化寻常为神奇的笔力。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