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
老乌栖栖飞且号,晨来枝上啄楮桃。
楮桃已空楮叶死,犹啄枯枝觅虫蚁。
老乌赋分何其贫,未啼已被邻公嗔。
吁嗟老乌不自知,墙头屋上纷成群。
吴中贵游重鹦鹉,千金远致能言语。
花底红绦郑袖擎,盘中碧果秦宫取。
天生灵物得人怜,过者须来鹦鹉边。
老乌事事无足录,人间犹传夜啼曲。
楮桃已空楮叶死,犹啄枯枝觅虫蚁。
老乌赋分何其贫,未啼已被邻公嗔。
吁嗟老乌不自知,墙头屋上纷成群。
吴中贵游重鹦鹉,千金远致能言语。
花底红绦郑袖擎,盘中碧果秦宫取。
天生灵物得人怜,过者须来鹦鹉边。
老乌事事无足录,人间犹传夜啼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乌鸦和鹦鹉的对比,讽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势利眼。
诗的前半部分写乌鸦的可怜处境:老乌鸦辛苦觅食,却只能找到干枯的楮树果子和虫蚁,还没开始叫就被邻居嫌弃。它们成群结队地在墙头屋顶活动,却无人理会。这里用乌鸦比喻社会底层劳苦大众,他们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尊重。
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写吴中(今苏州一带)富贵人家对鹦鹉的宠爱:花大价钱买来会说话的鹦鹉,用红绸带拴着,用精致的果盘喂食。人人都围着鹦鹉转,因为它长得漂亮又会讨好人。这里用鹦鹉比喻那些靠外表和讨好权贵而受宠的人。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乌鸦虽然不被待见,但人们却还在传唱关于乌鸦的《乌夜啼》曲调。这暗示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如乌鸦代表的底层劳动者)虽然当下不受重视,但终会被历史记住。
全诗用对比手法,通过两种鸟的不同待遇,讽刺了社会"以貌取人"、"趋炎附势"的风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语言通俗但寓意深刻,就像在说:生活中那些会拍马屁的人往往更吃香,而老实干活的人反而受冷落,这种现象古今都一样。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