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在金陵与友人相聚,却难掩心中乡愁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现代语言分析:
背景
诗中的“长安”指的是诗人的家乡,金陵即现在的南京。作者从长安出发前往金陵,离开家乡时洒下泪水,带着不舍。诗的前两句
“春风洒涕别长安,此地开樽强笑欢。” - 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诗人却因为离开了家乡而流下了泪水。在金陵,虽然有朋友相聚,但诗人强颜欢笑,内心却难以忘怀家乡。诗的中间部分
“纵得故人分客恨,更教短铗对谁弹。秦淮日夜愁中急,汉阙崚嶒赠梦里看。” - 即使有故人相伴,也分担不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内心的愁苦。短铗(古代的一种乐器)在这里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郁,他弹奏不出快乐的曲调。秦淮河日夜奔流,仿佛急促的愁绪,而汉阙(汉代的宫殿)在梦中遥望,回忆起家乡的壮丽景象。诗的最后两句
“闻道蓟门新接战,乡云边月共凭阑。” - 诗人听说蓟门(古代边关地区)刚刚发生过战事,如今家乡的云彩和边塞的月亮一同陪伴着他在栏杆旁眺望,表现出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关切。总结
整首诗通过对比离别与相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的无奈。即使身处繁华之地,也难以忘却远方的思念。这种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体现了人们在异乡打拼时心中难以忘怀的乡土情结。李三才
(?—1623)明顺天府通州人,一说陕西临潼人,字道甫。万历二年进士。二十七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在任十数年,以裁抑矿税使,议罢矿税,得民心,累官至户部尚书。时顾宪成讲学东林,与之深相结交。三十八年,朝中有人建议外僚入阁,意在三才,引起朝臣争论,形成党争。次年引退家居。四十三年,被诬盗皇木造私宅,落职为民。天启三年,起为南京户部尚书,未就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