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山僧不遇作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
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译文及注释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石径丹壑,松木门紧闭,地上长青苔。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闲阶上满是鸟迹,敲敲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从窗户窥见白拂尘,挂在墙壁上生满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
使我空自叹息,想离去又不愿意,犹豫徘徊。
裴回:即“徘徊”。

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
芳香的云彩遍山而起,鲜花如雨从天上飞来。
香云徧山起:《华严经》:乐音和悦,香云照耀。徧,同“遍”。花雨从天来:《楞严经》:即时天雨百宝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粉糅。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空中传来美妙的天籁,却又听到青猿的哀鸣。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很明显,要了绝世事,这个地方最悠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石径丹壑,松木门紧闭,地上长青苔。
闲阶上满是鸟迹,敲敲禅室无人开。
从窗户窥见白拂尘,挂在墙壁上生满尘埃。
使我空自叹息,想离去又不愿意,犹豫徘徊。
芳香的云彩遍山而起,鲜花如雨从天上飞来。
空中传来美妙的天籁,却又听到青猿的哀鸣。
很明显,要了绝世事,这个地方最悠哉。

注释
⑴裴回,即“徘徊”。
⑵《华严经》:乐音和悦,香云照耀。徧,同“遍”。
⑶《楞严经》:即时天雨百宝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粉糅。

赏析

诗中访友诗的套路展现出了散文化倾向。诗的前六句是一种明快流程的交代:径——壑——门——阶——室——窗——壁。谈不上行云流水,却能窥见这首诗的门户:乍看起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辞章搭配得体,步履从容,但揣度二三,就为这笔清晰的流水账而叹息,怪它没有更丰富的诗意进项。但这种责怪,并不殃及散文化倾向,对散文化现象需要一次又一次关乎价值观的认识;散文化的感觉跟一首诗有头有尾进行某种叙事的憧憬有关,这首诗在较短的篇幅内寄情于一桩事情的脉络而非关于这件事的激情,就极有可能显示出散文化的特征。

从作者的立场看,在构思(哪怕是即兴发挥)之际,“不遇”的结果已经发生,他所进行的描述依然显得较为重视“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开的芳踪是一首诗最大的卖弄点。径之石、壑之丹、门之松、阶之闲、室之禅、窗之见、壁之生……联袂演出的情景剧并不比停顿下来独观一物更划算,他只是需要记录这一流程来测试一首诗的雅量。而这些场景的铺垫明摆着朝“不遇”的主题靠拢,对景物的过度描写已预告人的次要性。

根据诗词断定:作者不可能反写实际情况,明明山僧不在,却在诗句中假想两人会谈的幽趣。诗在当时似乎还不致走到这一步。青苔、鸟迹、白拂、尘埃、无人……这一系列的环境元素虽契合抒情诗的表征,却奉献事实性依据,也就是说,看起来挺雅致的,但本质上只是一连串基本事实。只不过“青苔”一类的事实又不限于其本身的属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态的细菌,滋生出属于修辞层面的意义。

作者是在寻求一种补偿: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须从这一无人情境中获取诗的慰藉。不在之妙在于他反而可以凭空想像“了然”的主题性意趣。无需一位具体的僧人启发,他就可以从虚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于云、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现,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门去干什么,以及有这么出色的所在,山僧为何还要滞留在他处。他仿佛是这一境界的独占者,山僧的所有者属性已显得次要:他为自己碰巧得到这么一块临时的乐土,与此前所行居的尘世保持对峙,而倍感欣慰,甚至这时听到猿声也不免理解为这是一种得体的、赞同他的伴奏。

从事后的记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一旅程中的新发现,但他并没有触及这一范畴,而是终止在一次世界观的洗礼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访客寻找山中僧人却未能相遇的情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传递出一种空灵幽静的禅意和淡淡的失落感。

前六句写访客的所见:石头小路通向深谷,松木门扉紧闭长满青苔,台阶上有鸟雀的足迹,禅房无人开启。从窗外能看到拂尘,墙上挂着积灰的物品。这些细节生动呈现出一个无人打理的清修之地,暗示僧人已离开多时。

中间四句表达访客的心情:他因见不到僧人而叹息,犹豫是否离开。这时山中升起云雾,花瓣如雨般飘落。这里用"香云""花雨"两个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佛教元素结合,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氛围。

最后四句升华主题:在这样空灵美好的环境中,又听到猿猴哀鸣,让人彻底忘却世俗烦恼,感受到此地的悠远自在。诗人通过视觉(云雾、花雨)、听觉(猿鸣)的多重感受,让读者也仿佛置身其中,体会到山居的宁静与超然。

全诗以"寻而不遇"为线索,实则通过这次未果的拜访,展现了远离尘嚣的山林之美和禅意生活。诗人没有刻意说理,而是让景物自己说话,使读者在想象中完成一次心灵净化之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