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夜独坐高山之巅,感受天地壮阔、万物有灵的奇妙体验。全诗通过四个层次展开:
第一句"郢匠运斤"用典故比喻月亮像被能工巧匠打磨过一样完美无瑕,月光清澈得仿佛能穿透一切。这里把月亮比作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第二句展现宏大场景:在九月的夜空下,诗人独自坐在万丈高峰上,脚下云海翻腾。这个画面既壮观又孤独,让人联想到"会当凌绝顶"的意境。
第三句是诗眼:当人真正融入自然时,会感觉天地万物都鲜活起来,连草木都充满灵性。这种体验让诗人突然领悟到,原来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生命力。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想到那些在红尘中奔波求取功名的人,他们就像大白天还在找渡口的迷路者,反衬出诗人此刻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赤水寻珠"暗喻世人追逐虚名浮利。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捕捉到了人与自然深度交融时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当你静下心来,会发现寻常的月光、云海、草木都焕发出不可思议的魅力。这种体验既神秘又真实,就像现代人偶尔放下手机时,突然被晚霞震撼的那个刹那。
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