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一自人天隔,三见岭头梅。
漫说苔枝缀玉,依旧唤春回。
我自楼头悄立,心事鹧鸪声里,一寸未能灰。
把酒风前酹,知否到泉台。
卅年事,忍回首,尽堪哀。
衣裳九月,年年都向夜深裁。
暗拭牛衣泪点,笑语灯前儿女,前路自安排。
疏竹曳清响,疑是佩环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面对生活苦难时的坚韧态度。全词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却动人。

上片(前八句)写思念: 1. "一自人天隔"开篇就点明生死两隔的痛苦,像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三见岭头梅"用梅花开了三次来暗示三年时光流逝,但思念丝毫未减。 2. "苔枝缀玉"形容梅花很美,但说"漫说"(别说这些),因为再美的春光也唤不回逝者。 3. 后几句用几个生动画面:独自在楼头沉默站立、听着鹧鸪声(古人认为鹧鸪叫声像"行不得也")、把酒洒向风中祭奠,都表现出刻骨铭心的怀念。

下片(后九句)写现实生活: 1. "卅年事"三句突然转折,用三十年往事不堪回首带出生活的艰辛。"衣裳九月"指九月就开始准备冬衣,暗示家境贫寒。 2. 最感人的是"暗拭牛衣泪点"(在粗布衣服上偷偷擦泪)和"笑语灯前儿女"的对比,生动展现了一个成年人隐藏悲伤、在孩子面前强颜欢笑的形象。 3. 结尾很妙:风吹竹叶的沙沙声,让作者恍惚以为是逝者佩环叮当归来。这个细节把思念写得既温柔又心酸。

全词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生活还要继续"的坚韧。作者没有沉溺在悲伤中,而是把悲痛转化为照顾好家人的力量("前路自安排")。这种在苦难中依然负责任、依然保持希望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体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