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竹枝词(七首)

北望大江南望城,席帽马鞍屏障横。
侬是小山渔泊户,水口风门过一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家人在江边的生活图景,语言朴素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北望大江南望城,席帽马鞍屏障横"像用镜头扫过四周:往北看是茫茫大江,往南望是城市轮廓,而周围的山峦像草席帽子、马鞍一样高低起伏,形成天然屏障。这些比喻特别接地气,把静止的山水说得活灵活现。

后两句"侬是小山渔泊户,水口风门过一生"是渔夫的自述:自称"小山渔泊户"(住在小山边的打鱼人家),点明身份;"水口风门"指江河出入口这样风大浪急的地方,却说这就是自己度过一生的地方。短短两句透露出认命又豁达的人生态度。

全诗妙在: 1. 用日常物品(席帽、马鞍)比喻山水,亲切自然 2. "过一生"三个字举重若轻,把艰辛的渔民生涯说得云淡风轻 3. 通过空间描写(北-南-周围)构建出立体生活场景 4. 语言像聊天一样直白,但每个词都精准有力

读这首诗,就像看见一个老渔夫站在江边,平静地给你介绍他看了一辈子的风景,字里行间都是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王逢

(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