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茅山
久矣厌朝市,心栖岩壑幽。今朝复何朝,陟此苍峰秋。
玉宇正寥廓,风籁寒飕飗。平生获壮观,万里供寸眸。
烟岚缥缈中,青原间桑畴。琳宫一何丽,突出寒岩陬。
茅君此仙去,遐想希前修。胡为尘玉踪,岁月徒悠悠。
何当乘云虬,八表同周流。念念竟忘言,凝神入冥搜。
彷佛鸾鹤音,还来故山游。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厌倦城市喧嚣、向往山林隐逸的文人登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全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展现了三个层次的心境变化:
开篇直白道出"早就烦透闹市"的心声,像现代人吐槽"上班如上坟"一样真实。诗人渴望栖息在岩石沟壑的幽静中,这次秋日登顶茅山,正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出口。
中间部分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展现壮丽景色:秋高气爽的天空像无边的玉宇,风声带着寒意呼啸而过。站在山顶,万里风光尽收眼底——云雾缭绕中能看到绿色的原野和桑田,华丽的道观突兀地矗立在寒岩角落。这些描写既宏阔又细腻,就像用无人机航拍全景后又给道观来了个特写。
最后转入哲思,想到在此修道的茅君仙人,感叹自己为何还在尘世蹉跎岁月。诗人幻想乘着龙云飞游八方,最终在凝神静思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仿佛听见仙鹤鸣叫,完成了精神上的归隐。这种从现实烦躁到心灵解脱的完整心路历程,对现代人缓解焦虑很有启发意义。
全诗最动人的是"万里供寸眸"这个细节——用一寸大小的眼睛装下万里河山,这种以小见大的反差,生动体现了登高望远的震撼感。诗人没有刻意堆砌辞藻,而是用"厌朝市""乘云虬"这些接地气的表达,让修仙主题的诗读来毫不晦涩,反而像篇优质的旅行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