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劝学韵

仕学优於服田力,公仪之家废葵织。
诗书为府道德林,乐在藏修洎游息。
浓薰班马有余香,暗摸曹刘岂难识。
插架牙签映隙曛,近竹芸编侵晚色。
诸生竞诧边腹笥,正音如闻孔堂石。
从知车马自稽古,须信熊鱼可兼得。
四科褒进惟尚贤,钦想昌黎方读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追求学问带来的精神享受。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对比:诗人说做学问比种田更有价值("仕学优於服田力"),连官员家庭都放弃织布来读书(暗指读书比生产劳动更受重视)。

2. 读书之乐:把诗书比作藏宝的府库,道德比作茂密的树林,说明读书修身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培养品德。真正的快乐在于潜心钻研和适时放松的结合。

3. 文学传承:提到班固、司马迁(班马)和曹植、刘桢(曹刘)这些古代文豪,说他们的作品就像熏香一样持久芬芳,暗示要学习前人优秀作品。

4. 读书场景:描绘了书架上整齐的书籍(牙签指书签),在竹影婆娑中读书到天黑的画面,充满文人雅趣。

5. 求学态度:学生们炫耀学识就像展示满腹经纶,但真正的好学问应该像孔子讲堂的石磬声一样纯正。说要像古人那样通过车马劳顿般刻苦钻研(稽古),才能同时获得"熊掌和鱼"(比喻理想和现实双丰收)。

6. 结尾致敬:最后提到"四科"(孔子四种学科)和韩愈(昌黎),表达对先贤的敬仰,暗示要像他们那样终身学习。

全诗核心是说:读书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提升精神境界,这种追求需要持之以恒,但回报是丰厚而美好的。诗人用种田、熏香、美食等生活化比喻,让抽象的读书之乐变得具体可感。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