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前四句叙述辛大,后四句叙述自己。南方的辛居士,要回家乡去了。他空有“济川”之心,而没有发挥“调鼎”之用。信佛教而不出家的称为居士。“济川”,在这里也是求官的比喻。“调鼎”本来是宰相的职责,这里用来比喻做官。这两句诗,写得很堂皇,说穿了,只是说;他想求个一官半职,可是竟没有到手。有人把“济川心”讲做“救世济民的心”,未免抬得太高了。
后半首说自己也是一个“忘机者”,家园也在汉水边上,因为听说你要回家去,所以从远地寄这首诗给你,以表慰问之情。“忘机者”是忘却了一切求名求利、勾心斗角的机心的人。这是高尚的比喻,事实上是指那些在功名道路上的失败者。《诗经·邶风》有一首诗,题名《式微》。有一个黎国的诸侯,失去了政权,寄居在卫国。他的臣子做了这首诗,劝他回去。“式微”的意义是很微贱。亡国之君,流落在外,是微贱之至的人。孟浩然说这首诗是“式微吟”,是鼓励辛大回家乡的意思。这个辛大,想必也是一位落第进士,和孟浩然一样的失意人物。所以这首送别诗,没有惜别之意,而表达了自己的式微之感,从而抒写了自己的乡愁。古典文学中用“式微”一词,相当于现在的“没落”。“式馓吟”就是“没落之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给朋友辛大的送别之作。全诗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前四句写辛大的境遇:辛大是南方的一位隐士,如今要回到故乡的竹林。他空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调鼎"比喻宰相之才),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重用("济川心"指救世济民的抱负)。这里透露出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
后四句转向诗人自己:我也是个看淡名利的人("忘机者"),在汉水南岸过着田园生活。因为你要回故乡,所以我把这首感叹归隐的诗("式微吟")遥遥寄给你。最后两句特别动人,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说要把表达归隐之情的诗寄给友人,这种含蓄的表达更显情谊深厚。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对比手法展现两种人生:辛大是不得志而归隐,诗人是主动选择田园,但都走向了同样的归宿。 2. "调鼎""济川"这些比喻既典雅又贴切,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辛大的才能和抱负。 3. 结尾的"遥寄"二字,把空间距离转化为情感联结,让送别之情余韵悠长。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各有选择,无论是积极入世还是恬淡归隐,真挚的友谊都能超越这些差异。它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仕与隐之间的普遍困境,以及朋友间相互理解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