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
寒峰插天出,玲珑万菡萏。
微风起松际,怪石势摇撼。
上有百尺松,幽花缀红糁。
野猿忽跃去,滴下露千点。
回首冷泉亭,天镜光潋潋。
游姬长眉青,娇童两髦髧。
平生山水癖,如人嗜昌歜。
对此一壶酒,玉色翻醉脸。
路逢老祝发,绛袍金光闪。
兹山信自佳,恨为缁尘染。
置之且复醉,天竺鼓紞紞。
微风起松际,怪石势摇撼。
上有百尺松,幽花缀红糁。
野猿忽跃去,滴下露千点。
回首冷泉亭,天镜光潋潋。
游姬长眉青,娇童两髦髧。
平生山水癖,如人嗜昌歜。
对此一壶酒,玉色翻醉脸。
路逢老祝发,绛袍金光闪。
兹山信自佳,恨为缁尘染。
置之且复醉,天竺鼓紞紞。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飞来峰的奇丽景色和作者的游玩感受,充满生动的画面感和个人情感。
开篇用"寒峰插天"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像一朵朵莲花般精致。微风吹过松林,怪石仿佛在摇晃,营造出山间灵动的氛围。山上古松参天,野花点缀,突然有猿猴跳过,震落露珠如雨——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中段转到人文景观:回望冷泉亭像镜子般闪光,游人中有眉目清秀的女子和扎着小辫的孩童。作者直言自己像有人爱吃酸菜一样痴迷山水,面对美景喝酒,醉得满脸通红。这里用生活化的比喻,把文人雅趣说得亲切有趣。
最后遇到一位穿红袍的僧人,金光闪闪。作者感叹山景虽美,可惜被世俗("缁尘"指灰尘,暗喻尘世烦扰)沾染。这个转折透露出作者对纯自然状态的向往。结尾听着天竺寺的鼓声继续醉酒,洒脱中带着一丝惆怅。
全诗妙在: 1. 动静结合:静态的山峰与动态的猿猴、摇晃的怪石形成对比 2. 色彩丰富:红糁(红色野花)、绛袍(红袈裟)、金光、青眉构成视觉盛宴 3. 情感真挚:从"山水癖"的直白表达到最后的遗憾,情感脉络清晰 4. 生活气息:用酸菜比喻癖好,醉酒脸红等细节让古诗接地气
诗中"恨为缁尘染"是点睛之笔,表面说灰尘污染山色,实则表达对世俗干扰自然之美的遗憾,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