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仁政的期盼。
前四句写战争创伤:齐宋地区(今山东、河南一带)因连年战乱,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女子停下织布机(襄邑以纺织闻名),农民荒废了汶阳的良田,民生凋敝的景象令人心痛。
中间四句写朝廷使者出巡:国家派使者乘轻车去地方考察,诸侯恭敬迎接。诗人希望这些官员能施行仁政("深仁荷君子"),减轻赋税,体恤百姓("薄赋恤黎甿"),让人民喘口气。
最后四句用比喻升华主题:像野火燎原后大地仍滚烫,波涛汹涌时大海难平静,战乱虽过但社会仍未安定。诗人建议当权者去请教鲁地的读书人("鲁诸生"),学习如何用"否泰理"(即盛衰治乱之道)来治理国家。
全诗通过具体画面(停杼、废耕)和生动比喻(火燎、波摇),将战乱创伤写得真实可感。最后提出的治国建议,既显露出诗人的政治智慧,又暗含对现实的委婉批评。诗中"深仁""薄赋"的主张,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