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在仙人矶晚眺的图景,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感受。
第一句:“舟系危矶畔,登高瞰大荒。” 诗人乘的小船停靠在危险的岩石旁边,他登上高处,眺望广阔的原野。这句诗通过具体的场景,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高远的视野。
第二句:“雁声来浦溆,鸟影下帆樯。” 远处传来雁群的鸣叫声,鸟儿的身影掠过船旁的桅杆。这句诗通过雁和鸟的活动,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转瞬即逝的美好。
第三句:“桧柏虚笼月,菰芦远受霜。” 月亮透过古老的桧柏洒下淡淡的光,远处的菰芦草上映着霜白。这一句描绘了夜晚的静谧和自然的美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客游惊岁暮,无计理归装。” 诗人感叹自己在外漂泊,感到时间已晚,归心似箭,却不知如何收拾行装返回家乡。这句话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外漂泊时的孤独和无奈。诗中既有对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充满了淡淡的忧郁和深深的怀旧之情。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