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人写给已故高官曾鲁公的挽词,赞美他一生为官清廉、功成名就。全诗用平实的语言,从五个方面刻画了这位老臣的形象:
1. 天生栋梁:开篇就说他是上天赐给国家的治国人才("天锡兴王佐"),连续辅佐三位皇帝("三朝秉化钧"),像秤砣一样稳持朝政,说明他政治地位极高。
2. 清廉本色:直接夸他一生保持节俭作风("平生清俭节"),晚年主动退休不恋权("临老退閒身"),这在贪腐频发的古代官场很难得。
3. 家族荣耀:用"赤舄"(红鞋代指高官)和"缁衣"(黑色官服)两个意象,既说他本人受封显爵,也暗赞他儿子也当上大官(自注说明儿子进了中枢机构),形成官宦世家。
4. 身后哀荣:结尾说他将配享皇陵("永陪英庙享"),名声流传千年,这是古代臣子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全诗没有堆砌典故,而是用"清俭""退閒"等生活化词汇,配合"赤舄""缁衣"等具体官服描写,让现代读者也能直观感受到:这位老臣既能干又低调,家族兴旺还善始善终,堪称古代官员的理想模板。最巧妙的是通过"儿子也当大官"的细节,不露声色地展现了传统社会"忠孝传家"的价值取向。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