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和载庵兄花朝螺峰看花之作,未步原韵
春到螺峰,暖入园林,恰是花朝。
看浓荫道上,翩翩俊侣,海棠畦畔,簇簇红潮。
三五亭台,栏干倚遍,领略风光一片娇。
倾耳听,怪春城十里,怎避尘嚣。
龙钟白发飘萧。
却拄杖登临兴致高。
仿文章华国,湖山焕彩,英豪倍出,喜上眉梢。
诗酒招邀,霜毫挥处,朵朵笔花随意飘。
天将暮,见花明柳暗,倦鸟归巢。
看浓荫道上,翩翩俊侣,海棠畦畔,簇簇红潮。
三五亭台,栏干倚遍,领略风光一片娇。
倾耳听,怪春城十里,怎避尘嚣。
龙钟白发飘萧。
却拄杖登临兴致高。
仿文章华国,湖山焕彩,英豪倍出,喜上眉梢。
诗酒招邀,霜毫挥处,朵朵笔花随意飘。
天将暮,见花明柳暗,倦鸟归巢。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赏花的欢乐画卷,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
上阕开篇点明时间地点——花朝节(传统赏花节日)的螺峰山园林。用"暖入""恰是"等词传递出春天恰到好处的温暖。接着用电影镜头般的描写:绿荫道上衣着鲜亮的游人、海棠花田如红潮般的盛景、三五成群倚栏赏景的人们,共同构成鲜活的春游图。"怪春城十里"的疑问句巧妙转折,暗示此处虽在城中却远离喧嚣。
下阕聚焦一位白发老者。他虽年迈却兴致勃勃拄杖登山,"仿文章华国"四句用排比展现文人雅士的豪情——他们以诗文装点山河,因人才辈出而喜形于色。最精彩的是"霜毫挥处"的想象:毛笔挥洒间仿佛有花朵从笔尖绽放,将写诗的快感具象化。结尾"天将暮"三句回归现实,用"倦鸟归巢"的温馨画面收束全篇,暗含对平静生活的满足。
全词亮点在于: 1. 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花海亭台,又有动态的游人、挥毫场景 2. 老少同乐:青年人的朝气与老者的风雅相映成趣 3. 虚实相生:实景描写与"笔生花"的想象交织 4. 通感运用:把视觉(红潮)、听觉(尘嚣)、触觉(暖)等感官体验融为一体
通过这些手法,诗人不仅记录了春游之乐,更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文人以诗酒会友、寄情山水的传统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