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
夏后道九川,江源起西极。
想当疏凿际,毫发无遗力。
奔流赴东海,吐纳潮与汐。
万古天堑雄,汹涌限南北。
时秋八月望,烟雾四开辟。
皓月丽中天,华星列东壁。
俯击乱流楫,仰送抟风翮。
眼空牛渚舟,气傲南楼席。
平生临深戒,所至每兢惕。
此夕独疏狂,四顾无与敌。
风伯引轻帆,百怪皆辟易。
前瞻狼五山,亭亭倚秋碧。
想当疏凿际,毫发无遗力。
奔流赴东海,吐纳潮与汐。
万古天堑雄,汹涌限南北。
时秋八月望,烟雾四开辟。
皓月丽中天,华星列东壁。
俯击乱流楫,仰送抟风翮。
眼空牛渚舟,气傲南楼席。
平生临深戒,所至每兢惕。
此夕独疏狂,四顾无与敌。
风伯引轻帆,百怪皆辟易。
前瞻狼五山,亭亭倚秋碧。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的壮阔景象和诗人夜游时的豪迈情怀,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长江的雄浑力量 前八句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展现长江的气势:从遥远的西方发源("西极"指青藏高原),像被大禹全力开凿般奔涌向东,吞吐着潮汐,成为分隔南北的天然屏障。这里用"吐纳潮与汐"的拟人手法,让长江像巨人一样呼吸,充满生命力。
2. 月夜航行的奇幻体验 中间十句记录八月十五月夜行船的独特感受:烟雾散尽的夜空挂着明月和星辰("华星列东壁"形容星星像装饰东墙的宝石),诗人时而俯看江面争渡的船只,时而仰望掠过的飞鸟。用"眼空牛渚舟"(觉得寻常渡船渺小)、"气傲南楼席"(自信胜过名士雅集)的对比,突显此刻的豪情。
3. 突破束缚的畅快 最后六句写放下谨慎后的自由:平时谨小慎微的诗人("临深戒"指如临深渊的谨慎),在这个夜晚感受到所向无敌的畅快。风神助力轻舟("风伯引轻帆"),连江中怪物都退避,远望狼山矗立在秋色中,这个结尾把自然景观与内心解放感完美融合。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地理奇观(长江)、天文美景(中秋月夜)和人生感悟(突破心理束缚)三层意境交织在一起,用"四顾无与敌"的夸张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人在伟大自然面前迸发的精神力量。诗中"吐纳潮汐""风伯引帆"等想象,既浪漫又充满动感,就像用文字拍了一部气势磅礴的江河纪录片。
陈基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