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图

竟宁阏氏出塞城,鼙婆声断凄龙庭。
边云竟与汉月隔,野草空作春风青。
汉庭公卿无远举,却使娇姿嫁□□。
岂知刘白与杨樊,复把丹青罔人主。
当时国计不足论,佳人失节尤可叹。
一从雕陶莫皋立,回首不念稽侯栅。
纲常紊乱乃至此,千载玉颜犹可耻。
蛾眉傥不嫁单于,灭火安知非此水。
良工妙画不必观,勿因一女讥汉元。
宫闱制驭苟失道,肘腋变起非一端。
君不见玉环自被胡雏污,岂是丹青解相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讽刺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

诗的开头描绘了王昭君离开汉朝、远嫁匈奴的凄凉场景。"鼙婆声断"暗示了离别时的悲伤,"边云竟与汉月隔"则表现了王昭君与故国的隔绝。这里用"野草空作春风青"来反衬王昭君内心的孤寂。

接着,诗人批评汉朝的公卿大臣们没有远见,让一个弱女子承担国家重任。"岂知刘白与杨樊"这几句暗指当时朝廷中有人用画像欺骗皇帝,导致王昭君被选中和亲。

诗人进一步指出,这种和亲政策不仅损害国家利益,更让一个女子背负失节的骂名。"纲常紊乱乃至此"直接批评了当时社会道德秩序的混乱。

诗中还提到,王昭君后来改嫁匈奴新单于的事情,认为这是对汉朝的背叛。但诗人用"灭火安知非此水"暗示,或许正是这种和亲政策暂时避免了战争。

最后,诗人将王昭君与杨玉环相提并论,认为不能把国家衰败的责任推给女子,而是应该反思朝廷的治国之道。"宫闱制驭苟失道"明确指出,国家动乱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失策。

整首诗通过王昭君的故事,批评了朝廷的无能和社会的虚伪,表达了"红颜祸水"论调的荒谬,指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决策,而不应归咎于女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