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
咽:阻塞,声音因阻塞而低沉。塞笳:塞外的胡笳。霜华:有月光的意思,也可解读为霜的光气。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shē)。
入望:进入视野。赊:长,远。
苍蒹(jiān)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苍蒹:深青色没有长穗的芦苇。
鸿鹄(hú)归何处,长天空落霞。
鸿鹄:古人对天鹅的称呼。
注释
这首诗选自《宣统固原州志》。原州,北魏至唐代州名。治今固原市原州区城关。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始置,因治高平城,盖取“高平”之意名原州。辖今固原地区大部、同心县南部及甘肃平凉、镇原北部。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咽:阻塞,声音因阻塞而低沉。塞笳:塞外的胡笳。
霜华:有月光的意思,也可解读为霜的光气。
入望:进入视野。赊(shē):长,远。
苍蒹:深青色没有长穗的芦苇。
鸿鹄:古人对天鹅的称呼。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原州九日》描绘了边塞秋日登高的苍凉壮美,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复杂的情感。
开篇"秋声咽塞笳"用呜咽的胡笳声定下基调,让人仿佛听到边关秋风中夹杂的悲凉乐声。"边气肃霜华"进一步用寒霜渲染肃杀氛围,短短两句就勾勒出边塞特有的冷峻景象。
中间四句形成巧妙对比:诗人重阳登高远眺,群山在视野中延展到天际("望赊"指视野开阔),近处却是生机盎然的画面——青翠芦苇映碧水,手捧绿酒赏黄花。这一动一静、一远一近的描写,让肃杀的边关突然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结尾笔锋一转,用"鸿鹄归何处"的设问,将目光引向空阔长天中的晚霞。飞鸟的归途与绚烂晚霞,既暗含诗人对归宿的思考,又以开阔的意境冲淡了前文的萧瑟,留下余韵悠长的空间感。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近处的特写(笳声、霜华)拉到中景(山水、酒花),最后推向天际的广角镜头(飞鸟、落霞),在壮阔与细腻间自如切换,让读者既能感受边关的苍茫,又能体会生活中的温暖瞬间。
赵时春
赵时春(1509年—1567年),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时春读书善强记,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著有《赵浚谷集》十六卷,与《平凉府志》,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赵时春居华亭多年,著有《惠民渠记》、《复古南门记》、《朝那庙碑记》、《重修灵岩寺记》、《剡山半雾》、《仪山歌》、《夜归仪州》、《登古仪州西城》、《华亭道中》、《华亭雨雾》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