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为蔚如题楼台梦影图
啼雁烟江,几行残柳斜阳坠。
絮花狼藉掩雕阑,千感筝心敛未。
引危弦、回潮又起。
楼台如梦,冷约閒鸥,商量身世。
还忍伶俜,梦回虚盼归舟字。
散场欢笑水东西,多少牵愁地。
断稿沧州漫理。
睇红桑、迷茫海气。
斗槎回后,待讯钟山,年时荒翠。
絮花狼藉掩雕阑,千感筝心敛未。
引危弦、回潮又起。
楼台如梦,冷约閒鸥,商量身世。
还忍伶俜,梦回虚盼归舟字。
散场欢笑水东西,多少牵愁地。
断稿沧州漫理。
睇红桑、迷茫海气。
斗槎回后,待讯钟山,年时荒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伤感画面,像一部老电影的蒙太奇。开篇用"啼雁""残柳""斜阳"三个意象快速构建出萧瑟氛围——大雁哀鸣着飞过烟雾笼罩的江面,几行柳枝在夕阳中无力低垂,柳絮乱飞盖住了雕花栏杆。这些景物都在暗示人物内心的纷乱。
"千感筝心敛未"是点睛之笔,像突然响起的古筝声,把外在景物和内心情绪串联起来。弹筝人想收敛万千愁绪却做不到,琴弦一拨,愁绪就像潮水般回涌。这里的"楼台如梦"既是实指画中楼台,也暗喻人生如梦幻泡影。
下半阕转向更私人的情感。"伶俜"二字活画出孤独身影,主人公在梦中期待归舟,醒来却只有散场后的空虚。那些欢笑像流水各自东西,留下的都是惹人愁绪的地方。"断稿沧州"的比喻很妙,把人生比作未完成的手稿,散落在水边。
结尾处视野突然开阔:回望红桑树与迷茫海气,等待仙槎(暗指神话中的通天木筏)归来,想问问钟山(可能指隐居地)当年的荒芜翠色。这种时空跳跃的写法,把个人愁绪升华到对人生、历史的思考层面,余味悠长。
全词像用文字绘制的水墨画,景物层层渲染情绪,从具体画面延伸到人生感慨,最后留下开放式的想象空间。虽然写的是个人感受,但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让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