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犯 其二 秋暮登陶然亭

霜痕乍警。西风起、高城尽带寒色。采蓉路渺,思莼梦阻,最伤游历。

浮沈浪迹。问燕市屠沽信息。叹荒台、黄金寂寞,热泪向谁滴。

无计舒怀抱,借酒看山,为花移屐。登临念远,望佳人、暮云天碧。

欲讳离愁,奈青鬓丝丝露白。羡南飞、落照万里,雁影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在深秋时节登上陶然亭,触景生情引发的孤独与愁思。

上片开头用"霜痕""西风"描绘出深秋的萧瑟景象,整个城市都笼罩在寒意中。诗人想采芙蓉却找不到路,想吃莼菜却只能在梦里,这种想而不得的状态让他倍感孤独。"浮沉浪迹"四字道出了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想打听朋友消息却无处可问。看着荒凉的黄金台(燕昭王招贤之地),想到自己怀才不遇,连流泪都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

下片写诗人试图排解愁绪。他借酒消愁、赏山观花,但登上高处远眺时,又忍不住思念远方的爱人。明明想掩饰离愁,可两鬓的白发却暴露了心事。最后望着南飞的大雁,在夕阳中排成笔直的队形飞向远方,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自己被困在愁绪中的无奈。

全词通过秋景、独饮、远眺等场景,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漂泊者的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爱人的思念。最妙的是结尾处,用大雁南飞的自由姿态,与诗人的困顿形成鲜明对比,让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