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山行
杏山山上石屼𡿖,杏山山下水泬。
山前山后沙土红,疑是当年覆军血。
忆昔将军初上马,羽檄交驰遍天下。
貔貅十万出雄关,遮日旌旗隘原野。
画鼓三通不交战,觱篥声中辙先乱。
二千铁骑俨天人,大箭长弓一当万。
霜摧败叶草偃风,血流海色波涛红。
功成不坑长平卒,祇今竹帛褒元功。
吁嗟推毂竟何补,献俘解缚拜圣主。
有人东望尚招魂,衣冠昔葬燕山土。
山前山后沙土红,疑是当年覆军血。
忆昔将军初上马,羽檄交驰遍天下。
貔貅十万出雄关,遮日旌旗隘原野。
画鼓三通不交战,觱篥声中辙先乱。
二千铁骑俨天人,大箭长弓一当万。
霜摧败叶草偃风,血流海色波涛红。
功成不坑长平卒,祇今竹帛褒元功。
吁嗟推毂竟何补,献俘解缚拜圣主。
有人东望尚招魂,衣冠昔葬燕山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惨烈的古代战争,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战场细节,传递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将士的哀悼。
开篇用杏山的石头和溪水起兴,说山前山后的红沙土像是当年将士的鲜血染红的——这里用土地颜色暗示战争的残酷。接着回忆将军出征时的壮观场面:十万雄兵、遮天蔽日的旌旗,渲染出大战前的紧张氛围。
中间八句是战争特写:战鼓敲了三遍还没开打,军号声中战车先乱了阵脚。两千铁骑像天神下凡,弓箭手能以一敌万。这里用"霜摧败叶""血流海色"的比喻,把战场比作秋风扫落叶,鲜血染红大海,突出战争的惨烈。特别提到"不坑长平卒",用战国白起坑杀赵卒的典故反衬这场战争的仁慈。
最后四句笔锋一转:将军凯旋后向皇帝献俘,但东边还有人对着燕山方向祭奠亡魂——说明再光荣的胜利也换不回逝去的生命。全诗最打动人的就是结尾这个镜头:热闹的庆功宴背后,永远有人守着衣冠冢哭泣。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先用大场面渲染气势,再用细节触动人心,最后用对比引发思考。就像电影镜头,先给战争全景,再拍沾血的弓箭,最后定格在祭奠的白幡上,让读者自己体会"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深意。
塞尔赫
(1677—1747)宗室,字慄庵,号晓亭,自号北阡季子。康熙三十七年封奉国将军,官至总督仓场侍郎。爱诗,遇能诗人,虽樵夫牧竖,必屈己下之。所作气格清旷。有《晓亭诗钞》。